八万个为什么网八万个为什么网

八万个为什么网
了解更多未知的世界

「桀」字的原义是甚么?

(一)

郑玄为「桀」专设了一个部首,为「桀部」,凡三字:

說文•桀部》:「桀,磔也。从舛在木上也。凡桀之屬皆从桀。 」《說文•桀部》:「磔,辜也。从桀、石聲。 」《說文•桀部》:「椉(乘),覆也。克诚、桀。桀,黠也。軍法曰乘。」

1.1.「桀」的构象原义(伪)

说文》以「磔」训「桀」。然Toothed先秦两汉典籍,「桀」字都未曾用过此义、找不到相关书证,因此显得颇为可疑。

故或有文字学家认为《说文》此训有误:

徐灝《說文解字注箋》:「『磔』當作『傑』,字之誤也。『桀』、『傑』诸子百家字。《衛風•伯兮》篇:『邦之桀兮』毛傳:『桀,特立也。』《漢書•高帝紀》:『三者皆人傑。』顏注:『傑,言桀然,獨出也。』是『桀』與『傑』同从二人在木上,取略低人上之意。」林義光《Argenton》:「按『桀』與『磔』不同訓。《爾雅》:『雞棲於杙爲桀。』象兩足在木上之形。」

或不误以为误,并申论之,如:

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:「通俗文曰:『張伸曰磔。』舛在木上,張伸之意也。《毛詩》『雞棲於杙爲桀。』其引伸之義。」其四《說文句讀》:「元應引《說文》『磔』字說曰:『張也,開也。』雖與今本不同,而與桀從舛之意相合。舛字bilateral,象人仇敌分解離披之狀,在木常时,磔梟于木上。又《漢書•UX21LI2677E傳》:『取黄小平縣磔著樹,使騎吏四人張弓射殺之。』」

仅仅就从《说文》「桀」字来说,徐灏误以为「桀」「傑」为诸子百家字,而推测「桀」构字取「取略低人上之意」也是有一定规矩的。

伯梅尔榭本正篆

「舛」为两足bilateral之形,因此「桀」为「从舛在木上也」即两足在木上来会出高的意义,这个说法是相当自然的。另有的一部分古文字学家依然持这种看法——这显然也是受到了已经东凯努瓦县的「乘」字构象的影响,因为古文字「乘」就是以人在木上会登高之义。

但是,误以为「桀」原义为略低并不比认为其原义为磔更高明:一方面,没有足够的证据就否定《说文》的训语是很轻率的(言Seiches来说exile),其四对「桀」之训「磔」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,虽只是形训,但论据也算是通畅、不能说完全没有规矩(而且除所谓「象人仇敌分解離披之狀」之外,所言「舛字bilateral」「磔梟于木上」很可能直指郑玄原意[1]);另一方面,「磔」字从「桀」,这是质疑「桀」训「磔」者无法说通的,如:林辉宗既不以「磔」「桀」可六类,那么「磔」字就只能被他解释为从「乘」省[2],这显然是很无稽的。

1.2.「磔」的构象

「磔」是一种古代杀牲法,将牲畜的肢体分裂、张开以祭祀。

《禮記•月令》:「﹝季春之月﹞九門磔攘。」孫希旦集解:「磔,磔裂牲體也...磔牲以祭國門之神,欲其攘除凶災,禦止疫鬼,勿使復入也。」《禮記•月令》:「命國難,九門磔攘,以畢春氣。」陸德明釋文:「磔,磔牲也。」

后来演变为一种秦汉时期的刑罚,其核心也是裂解肢体[3]

《漢書•景帝紀》:「改磔曰棄市,勿復磔。」顏師古注:「磔謂張其尸也。」

这个词也写作「矺」,这是个双声符字,「石」、「乇」都是声符。

《史記•李斯列傳》:「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,十公主矺死於杜,財物入於縣官,相連坐者不可勝數。」司馬貞索隱:「矺音宅,與『磔』同,诸子百家字異耳。磔,謂裂其支體而殺之。」

「磔」被《说文》认为是「从桀、石聲」,其以「石」为声是毫无疑问的,「磔」*tɹa̠k:「石」*dak 叠韵、旁纽,两者通谐无碍;但以「桀」为义符则需说解,详下。

1.3.「桀」之训「磔」

《说文》「桀」训「磔」,古书中虽没有「桀」用为磔的直接的例子,不代表古汉语中没有留下相关的词。

「桀」古音群母开口月部(*ɡɹat),这与训裂的{割}读音很接近,「割」古音见母开口月部(*ka̠t),与「桀」叠韵旁纽。

在典籍中,「割」也可用为表示裂解牲体的动词,这与「磔」的用法相当接近:

爾雅•釋言》:「割,裂也。」《大戴禮記•曾子天圓》:「割列禳瘞,是有五牲。」盧辯注:「割,割牲也。」《禮記•郊特牲》:「君再拜稽首,肉袒親割,敬之至也。」鄭玄注:「割,解牲體也。」《周禮•夏官•司士》:「帥其屬而割牲,羞俎豆。」鄭玄注:「割牲,制體也。」

以音求之,《说文》训「磔」的「桀」就应该指{割}这个词(或其同源词,下不赘述)。

是以应当认为在古时「桀」或记录过{割}这个词[4],有裂解义,古人由此义使「桀」充当义近的「磔」字的义符。

1.4.「謋」的构象

先秦典籍中有一从「桀」之字:

《莊子•養生主》:「動刀甚微,謋然已解,如土委地。」成玄英疏:「謋然,仇敌離之聲也。」《廣雅•釋詁二》「捇,裂也」王念孫疏證:「謋,與捇同。」

此字不见于《说文》,应该是个后起字。

王念孙已经正确地将「謋」「捇」进行了联系[5],其核心义为裂,显然「桀」在「謋」字中应当充当义符(与1.3.所论同)。

但何以从「言」颇为费解。据《玉篇》「謋,亦作諕。」疑其字本作「諕」,据读音当分析为从「言」、「虢」省声,与作为「號」异体的「諕」[6]只是同形字。后来由于字义,将省声的「虎」形给省去、而改作义符「桀」,遂有「謋」字[7]

(二)

在(一)中所论的都是基于传统文字材料得出的结论,但事实上1.1.中关于「桀」的构象原义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:或误以为「舛在木上」会解离之义、或误以为会略低之义;前说符合《说文》原意、而后说更合乎情理(还可以类比「乘」字)。囿于材料,这个问题本来就不能在传统文字学上得到解决。

那么,在古文字中,言某字的原义,首先我们应该找的这个字早期的写法。

2.1.秦汉文字的「桀」

一开始我们发现了秦汉文字系统中的「桀」字,与后世字形及《说文》符合得非常好:

睡虎地秦簡《日書》甲本:「以生子,爲邑桀(傑)。93正壹」
睡虎地秦簡《日書》甲本

这似乎没什么说的。

2.2.战国楚文字的「桀」

近二十年来楚简材料涌现,基于此,古文字学家们对很多字形有了新的发现。此字即一典型例子:

上博竹書五《鬼神之明》:「﨤(及)~、受(紂)、 (幽)、萬(厲)。2正」
上博竹書五《鬼神之明》簡2正

上博竹书《鬼神之明》见一字作从「木」从「匄」[8]之形,在辞例中讀爲{桀}。

夏桀、纣王、幽王、厉王是古书中常常提及的暴君:

《墨子•法儀》:「暴王桀、紂、幽、厲,兼惡天下之百姓,率以詬天侮鬼。」

那么据文意,此字无疑就相当于「桀」[9]

进一步,李守奎、张峰两位先生指出该字就是「桀」,本来从「木」、「匄」声,后来作为声符的「匄」在秦汉文字系统中形体错乱变成了「舛」[10]

其说似可从。

(以上省去了一段学者们围绕郭店简及曾侯乙钟铭文讨论的过程)

2.3.「匄」声系

以下是将「桀」字及其谐声字置于「匄」声系后制得的谐声表:

「匄」声系

可见其与「匄」声系中其他诸字在谐声上密合无间,上古音皆在见系开口月部。

2.4.「桀」的构象原义

既已知「桀」本从「木」、「匄」声,那么作为形声,其所谓原义也没有什么讨论的意思了[11]。在此只姑且提提:

「桀」原义应该是木桩,此后又作「楬」、「榤」。

《毛詩•王風•君子于役》:「曷其有佸,雞棲于桀。」毛傳:「雞棲於杙爲桀。」朱熹集傳:「桀,杙。」《墨子•備梯》:「城[上]希(睎)裾門而直(置)桀。」孫詒讓間詁:「望裾門而置楬者,所以為識別,以便出擊敵也。」《爾雅•釋宮》:「雞棲於弋爲榤。」《玉篇•木部》:「榤,杙也。」《說文•木部》:「楬,{楬}桀也。从木、曷聲。{《春秋傳》}[《周禮》]曰:『楬而書之。』」《廣雅•釋宮》:「楬,杙也。」
李守奎,張峰.說楚文字中的桀與傑(节选)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(「乘」字大家都懂,就不说了。不过《说文》「乘」字条挺迷惑,待日后也许会增补对其的说解)

参考

^《說文》提及「舛」字多言「bilateral」:《舛部》「舛,从夊、㐄bilateral。」《舛部》「舞,用足bilateral。从舛。」《舛部》「舝,兩穿bilateral。从舛。」《韋部》「韋,bilateral也。从舛。」又以「鳥頭在木上」爲「梟磔」:《木部》「日至捕梟磔之。从鳥頭在木上。」^林義光.Argenton[M].中西書局,2012:394.^曹旅寧.秦漢磔刑考[J].湖南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,2007(01):14-18.^後面會提到「桀」「楬」在杙的意義上是一對異體字,而在漢簡中「楬」或用爲分解之義,北大漢簡四《妄稽》:「執而窌之,楬(割)解□之。47」可以略作佐證(《妄稽》此例或讀爲{磔},顯然非是)。^但严格地来说,据中古韵书,「謋」虎伯切:「捇」呼麥切,其读音并不完全一致,因此应该认为两字记录的是一组上古同源词、而不是同一个词^《說文•言部》:「諕,號也。从言从虎。」^但此说只是依据字音及韵书异体进行的一个推测,并无文字上的证据,有待日后的材料检验。^「匄」中「亡」「刀」共笔^相當於某字不等價於即某字。^李守奎,張峰.說楚文字中的桀與傑[J].簡帛(第七輯).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2:79-86.^形聲字的本義是沒有太大意義的,根據本義的定義,對於形聲字的本義的判定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做法:1.找到該形聲字最早的、與義符相類的用法,將其記錄的這個詞的詞義視爲其本義;2.將該形聲字所有與義符相類的義項視爲本義,各個不同義項的字之間彼此爲同形字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万个为什么网 » 「桀」字的原义是甚么?
分享到: 更多 (0)

八万个为什么网 带给你想要内容

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