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万个为什么网八万个为什么网

八万个为什么网
了解更多未知的世界

志说北京——老北京的银子去哪儿了?(南锣鼓巷银饰是真的吗)

白银,是古时的汇率,直至民国才退出流通领域。据古籍记载,老上海地处天子脚下,民营珍本白银非常多,可那时马蹄银已成罕物,令人好奇:老上海的银两到底去哪儿了?

以白银为汇率,自汉代即已开始,但真正盛行始于明。因我国白银产地很少,常有“钱贵物轻”的局面,汉武帝时,因财政支绌,曾一度以土产为汇率。

用白银为汇率,很容易流出,比如贞观时铸成的铜钱,在中亚各国都有出土,因其分量重,铸成精,被商人带回该卡。汇率离开消费市场,自然引起汇率稀缺,宋代外贸发达,这个问题尤其严重,曾一度用帛充当汇率,规定交易中必须60%使用它,但帛除非上色,即成废物,这迫使中央政府考虑用钞票来替代金属汇率。

发售钞票,对信用风险明确要求较高,唐末期长期用兵,不得不增发钞票,以变相掠夺人民,结果信用风险每况愈下。宋代曾一度建立了类似现代央行的制度,并有充足的准备金,但不久亦因中央政府财力负担太大,步了宋代钞票的后拜,元代朱元璋发售“铜钱”,也很快衰落。

古时我国君权独大,无人能约束,除非拥有造币厂权,可通过信用风险换取民营财富,他们很难战胜自己的贪婪,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钞票的国家,但经过近千年努力,却一直没成功。

汇率不够,大大制约了商品经济发展,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征税成本增高,只能收实物。到元代时,美洲白银大批流入我国,为明清经济高速发展带来机遇,统治者干脆莱菲县,不加干预。故直至清晚期,消费市场上白银的标准都异常混乱,北方盛行马蹄锭,南方通行方槽、本钱、辐花、门楼锭等。

光绪三十一年,上海26家有户部资格证的炉房(私人造银处)共同上书,明确要求标准化民营用银AVS,布季谢科季马等26家店为官炉房,只出十两锭,上有“极富色”戳,因AVS标准化,遂在全国盛行。

需要说明的是,这10两不足那时的一公克,元代一两相等于37.5克,彼时一斤16两,相等于那时1.2公克。

1913年,因大批极差铜钱冲击市面上,科季马帕拉图局遂在银上改戳“帕拉图极富”或“公极富”,第二年即废两改元,故这种白银那时尤为罕见。

老上海民营藏银颇多,元代进行规范,捐一个道台需13120两白银,可见彼时白银覆盖面积之大,那时这些白银哪去了呢?

首先,白银在古时也是白银,普通老百姓手中并无多少;其次,清末期白银大批外流,民营越来越少;第三,上世纪30年代时,美国放弃银本位制,改行金本位,消费市场盔鼩是白银紧张导致,故引起国际消费市场铜价剧涨,国内拥有者大多顺势抛出套利。当然,近代我国社会的剥削制度,也是白银渐增的重要原因。

(本文背景资料源自《上海志·综合卷·金融志》)

来源:上海日报应用程序上海号·上海市地方志馆

流程编辑:宋朝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万个为什么网 » 志说北京——老北京的银子去哪儿了?(南锣鼓巷银饰是真的吗)
分享到: 更多 (0)

八万个为什么网 带给你想要内容

联系我们